当前位置: 企业公开课 > 项目研发 > 产品经理
高可靠性军工产品六性策划设计
课程安排:2020-9-11 至 2020-9-12 北京

其它排期:
2020-07-24至2020-07-25 成都   2020-09-11至2020-09-12 北京  
2020-10-30至2020-10-31 南京  

授课讲师:孙老师

课程价格:3980

培训对象:研究开发部门主管、研究开发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可靠性设计工程师、维修性设计工程师、保障性设计工程师、测试性设计工程师、安全性设计工程师、环境适应性设计工程师、六性整改工程师、结构开发工程

报名热线:400-801-3929

请填写您的报名信息

您的称呼

报名企业

您的电话

< 返回继续选课

课程背景
如何策划设计和验证,保证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
如何策划设计和验证,保证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
如何策划设计和验证,保证产品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满足平时存储待机时的完好性和使用时利用率要求的能力。
如何策划设计和验证,保证产品能及时并准确地确定其状态(可工作、不可工作或性能下降),并隔离其内部故障的能力。
如何策划设计和验证,保证产品所具有的不导致人员伤亡、系统毁坏、重大财产损失或不危及人员健康和环境的能力。
如何策划设计和验证,保证产品在其寿命期预计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的作用下能实现其所有预定功能、性能和(或)不被破坏的能力

课程大纲
(一)“六性”概念及工作内容
“六性”概念
“六性”主要工作
GJB 451A-2005《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
依据GJB 1362A-2007《军工产品定型程序和要求》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FRACAS)

(二)可靠性策划和设计
基本可靠性
平均故障前时间(MTTF)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任务可靠性
平均严重故障间隔时间(MTBCF)
任务可靠度(R(t))
建立可靠性模型
可靠性分配
可靠性预计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GJB/Z 1391-2006《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指南》
故障判据分析
降额设计GJB/Z 35-93《元器件降额准则》
防瞬态过应力设计
软件可靠性设计GJB/Z 102-97《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准则》
故障树和故障归零

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采用成熟技术
案例:简化、冗余和模块化设计
案例:有关元器件使用
案例:降额和热设计
案例:某产品多场耦合有限元分析

(三)维修性策划和设计
预防性维修
修复性维修
维修时间参数
平均修复时间(MTTR)
系统平均恢复时间(MTTRS)
平均预防性维修时间(MPMT)
维修工时参数
维修工时率(MR)
测试诊断类参数
故障检测率(FDR)
故障隔离率(FIR)
虚警率(FAR)
故障检测隔离时间(FIT)
建立维修性数学模型
维修性分配预计GJB/Z57-94《维修性分配与预计手册》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维修性信息
维修级别分析
GJB 1378A-2007《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
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可达性
案例:互换性与标准化
案例:防差错及识别标志
案例:维修安全
案例:检测诊断
案例:维修人素工程
案例:零部件可修复性
案例:减少维修内容
案例:降低维修技能
(四)保障性 测试性 安全性 策划和设计
使用可用度
能执行任务率
平均延误时间
备件利用率
故障检测率
故障隔离率
故障检测时间
故障隔离时间
虚警率
测试可控性
测试观测性
固有测试性设计
健康保障
系统危险分析
使用和保障危险分析
软件危险分析
费用效益
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机内测试(BIT)设计
案例: 自动测试设备(ATE)设计
案例:规划保障资源
案例:保障延误时间MLDT
案例: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设施GJB 1181-91《军用装备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通用大纲》
案例:防止换能器意外损伤
案例:防止水密结构意外损伤

(五)环境适应性策划和设计
寿命期环境剖面
高低温 振动 冲击
低气压 高温湿 三综合试验
盐雾 霉菌 腐蚀
净水压力 噪声
炮振 沙尘 雷电
电磁兼容性
寿命 加速寿命
案例: 包装/容器的设计/技术状态。
案例:温度防护设计
案例:振动防护设计
案例:某产品三防设计

(六)问题解答与现场分析
课间休息问题解答
客户自带项目、项目任务书、六性大纲、测试大纲、产品实物问题与隐患分析

讲师介绍
孙老师
孙老师是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博士,曾任职某航空集团公司研究所副总师,带领40人以上多专业科研团队,直接指导团队电子和电子事业部,管理协调光学、机械、电子、软件、数学、材料等各专业人才。作为总师负责主持多个国防重点型号科研项目、科技部军民融合专项项目和十三五预研项目,拥有大量专利技术、发表多篇国内外专业论文,获得过多个科技进步奖。
长期从事研究飞机、船舶和特种车辆液压系统、发动机系统和传动系统等健康管理测控和电磁弹射、储能等相关技术,参与多个四代机型号研制、五代机预研课题和三代机改型课题和关键技术研究。在需求研究、六性策划和设计验证等方面有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和教学培训评审经验。
同时,他也是:
国家CMA第三方实验室 技术负责人 授权签字人
北京市科技部 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
全国仪器仪表学会 通用技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计量学会 成果转化委员会 委员;
天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研究生企业导师。
合作服务企业:
中航发606所、中航发608所、中航发609所、中航发614所、中航发 贵阳所、中航工业611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测试计量学会、远望智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