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课程安排: 上海

其它排期:

授课讲师:专家

课程价格:5800

培训对象:

报名热线:400-801-3929

请填写您的报名信息

您的称呼

报名企业

您的电话

< 返回继续选课
 时间地点: 2017-11-16 至 2017-11-17  上海      授课讲师专家
 1) 咨询客服,了解最近是否开课!
 2) 本期课程已过期,请联系客服留下联系方式,近期开课时我们会通知您!
 学习费用: 5800 元/位
 培训对象: 对此课程感兴趣的学员
 课程信息:        
  课程费用:5800元/人三级,7800元/人二级,9800元/人一级。(含报名费、培训费、场地费、资料费、鉴定费、证书费等)

  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全国通用。是我国最有保障、最具权威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提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及持证上岗制度,同时也为更好地帮助众多考生迎接2017年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全面准确地掌握、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应试能力,取得该职业国家资格考试的报考资格并顺利通过考核鉴定。为此特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依照既定的职业标准,经过规定的培训,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本课程中心特聘国内权威《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培训专家、教授执教,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考试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有效直击考试命题精髓,准确的让学员掌握考试的核心,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知识结构和命题要点,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全面锁定可考点、删除非考点,帮助考生全面把握最具价值的考点。全面跟进权威信息来源,把握最新动态,第一时间反馈学员。希望各单位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 
  申报条件: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3)取得大学专科学 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4)取得大学本科学 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
  (5)取得大学本科学 历证书后,经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6)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 历证书。
  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3)取得大学本科学 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4)具有大学本科学 历证书,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5)具有大学本科学 历证书,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6)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 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学士学位(含同等学 历),从事本职业工作9年以上,经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者。
  (2)具有硕士学位(含同等学 历),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经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者。
  (3)具有博士学位(含同等学 历),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者。
  (4)取得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者。
  证书颁发:
  经培训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考试通过者颁发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大纲
  授课内容: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的内容,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最新理念及管理技术工具,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授课。整个培训过程侧重于管理能力的提高。

课程对象
1、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2、公司人力资源部(人事、劳动、行政部、综合部)总监/经理;
3、企业薪酬福利、绩效管理的专业人员、法律部、工会工作人员;
4、各级劳动行政部门中负责劳动关系立法、执法工作的官员;
5、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律师事务所律师;
6、有志于成为劳动关系管理专业人才的人士;